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聘履历 > 正文

加盟工作履历(加盟工作履历模板)

2024-08-21 8708 0 评论 招聘履历


  

本文目录

  

  1. 欧阳平凯的个人履历
  2. 易骅的个人履历
  3. 陶闯的人物履历

一、欧阳平凯的个人履历

1、 2001年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欧阳平凯担纲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首次为生化加工过程的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组合合成思想在液相反应领域应用成功的范例和重大突破;同时,该项目首次实现了生化催化过程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有机酸和氨基酸工业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解决了生物化学工程中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而且,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L—苹果酸、L—丙氨酸等一系列国产新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形成的经济效益已突破亿元。

  

2、打开欧阳平凯的人生履历不难发现,他从小就立志为家为国学习知识的高远志向;从不向命运低头,矢志向前的无比韧性;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3、“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三湘四水,自古人杰地灵,位于湘潭的欧阳家族更系一代文豪欧阳修后裔,素享尊儒崇学的盛誉。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欧阳家族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于是父母为其取名“平凯”。受家学熏陶的欧阳平凯自幼聪慧过人,4岁入学就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极富朝气与才情,无论什么活动都积极踊跃、不甘人后。

  

4、然而,8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1957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后,便遽然远逝。面对生活的风浪,欧阳平凯这棵小小的幼苗,挺立于风雨中,尚在读初二的他和大弟弟选择了辍学帮助体弱的母亲维持一家的生计。苦难往往是对强者的锤炼。欧阳平凯一边打短工,一边自学,从懵懂无知,走向了自强自立,走向了坚忍不拔。

  

5、彩虹总在风雨后。辍学后的欧阳平凯终于重返校园,初中、高中,他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上展露了较高的天分。1963年,他以湖南省高考优秀成绩跨入了清华大学,就读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班级第一个发展的团员,并在担任班长、学习委员中,初步展现了组织才能。

  

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968年毕业之际,欧阳平凯这位清华化工系的高材生,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一家企业当了一名工人。在基层10年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他于1978年第二次走进清华,跻身“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行列,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以全优的成绩成为那个年代清华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研究生。

  

7、1981年,为了解决夫妻分居,欧阳平凯告别母校,来到了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两年后,在他顺利通过外语考试,准备出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学院和时钧院士找到了他:“学校要成立生物化工专业,这方面的人才极为缺乏,准备送你出国进修生物技术。”从化学工程专业转为生物化工专业,无异于是撤离即将占领的“阵地”,转而去强攻另一个情况不明的“战略高地”。欧阳平凯犹豫了,但他很快打消了顾虑:“我是在党的关心、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学校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知难而退不是我的个性,敢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教育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8、38岁转行,欧阳平凯任重道远。他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进修生物技术。在国外,他以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一名公派学者的良知,积极求知于生物化工这一前沿交叉学科,全方位摸清了其发展脉络,掌握了其最新的发展态势。他所做的课题《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传热研究》给导师Moo Young教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尽管导师很希望他留下来,但是进修结束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

  

9、“人是要讲点精神的。”这是欧阳平凯常说的一句话。凭着这点精神,1987年,他归国后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那是一段令他和同事们毕生难忘的创业历程。当时国内尚无生物化工专业,更无这方面的导师和人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此外,当时的南京化工学院资金严重匮乏,实验室简陋陈旧,师资不足。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欧阳平凯作为学术领头人,他充分依靠团队力量,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一边带几十名学生亲自授课,一边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教材,他组织同事们一起编写;没有资金,他东奔西走地找科研合作单位。终于,一个像模像样的生物化工专业在南京化工学院建立起来了。

  

10、在创建生物化工与微生物制药专业的同时,欧阳平凯还比较国内外生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工程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的“工业生物技术”概念,并成立了全国首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后这个研究所发展成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治疗心血管病、肝病和糖尿病的1,6—二磷酸果糖(EDP),该产品不但国内领先,成本与质量还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在创业过程中,欧阳平凯以其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多篇高水准论文,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当选为“全国模范教师”,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由其主持的《生物分离工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

  

11、筚路蓝缕终换硕果满枝。他,成了参天大树,成了破解生命奥秘的人,成了生命科学的问鼎者。而昔日寂寂无名的生物化工教研室,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点和硕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均科研经费50万元/年的学院,建立了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和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锐意创新“只要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抓住机遇,实现学校的超常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1994年,欧阳平凯走上原化工学院领导岗位后充满激情地说。他率先提出学校发展要抓两个“QIAN”(学科前沿和学校钱财)和两个“CAI”(师资人才和办学财力)。在上级基本没有投入,学校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1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欧阳平凯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的师生员工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10年的奋力赶超,终于将南京工业大学建成了江苏省省属高校的佼佼者:拥有3位院士、4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两位“863”领域专家,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最多,获得国家奖励等级最高、数量最多,人均科研经费到款最高的省属高校。

  

13、欧阳平凯在任校长之初,在学校发展思路上,就迸发出一个个智慧的火花,首先是摒弃“等靠要”的旧观念,突破学校发展中的“瓶颈”,力排众议,大胆决策,创建了江浦新校区。10年间,占地3400余亩的荒山秃岭,被建成了树成行、花成丛,处处有景致、月月有花香的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校园,被誉为“江苏省最美的校园”之一。

  

14、创建了多个平台,筑巢引凤集聚人才。以位于该校新模范马路丁家桥20万平方米的南京科技广场为载体,整合科技资源,全面对社会开放,引导企业将技术中心设在学校。通过学校的资源管理去“蓄水”,使一批企业在水中“养鱼”,真正实现创新资源的“无缝对接”,避免了高校研发成果“养在深闺,难以转化”的弊端,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已有包括全球化工百强企业——赫克力士公司、江苏中丹集团等50家国内外企业在大楼内建立研发中心。

  

15、建设南工大——南京高新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这批领军人才的加盟,不仅将直接充实和提升南工大的科研教学力量,也将有效提高高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有两批17位领军人才入驻。他们多为“海归派”,分别来自哈佛、普林斯顿、普度等国际名校或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度国家实验室,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16、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引导教师创新、创业。形成在实验室“育种”,在产业园“育苗”的科技创新模式,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互动,育种与育苗的有机结合。“一园三区,人才领先,跨江发展”的大学科技园格局获得了省级大学科技园授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成功通过认证。

  

17、此外,南工(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将学校简称由“南工大”改为“南工”)还加强与地方政府、大企业合作,仅2008年就先后与无锡市人民政府、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宿迁市人民政府、沙钢集团、远东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进行教授与企业之间的对接研发、或进行企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或进行重大课题的联合申报;依托南工大成立的全国首家科技创新协会,整合优质社会资源,促进政产学研合作。

  

18、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教授创办学科型公司。南工大规定科技成果入股的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结余经费入股的80%股权归教师所有。这一措施调动了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因而在南工大的科技创新诸平台上,由教授创办的学科型公司如雨后春笋,实现了多方共赢。多家学科型公司,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硬件、软件条件的提升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帮助。学校所有公司都成为南工大学子实习、见习、从事知识到实践转化的基地;教师将科研的实践过程和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此一来,南工大的学子较早地接触到了科学前沿,较早地接受到创新、创优、创业的环境熏陶。

  

19、一流科研团队和产学研转化的佳绩,也促进了学科、实验室和精品课程等一系列的建设。南工大现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省一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个,省重点学科8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

  

20、在抓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同时,欧阳平凯及其领导班子成员深深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统一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全面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该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江苏省首家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高校,并荣获2007年“江苏质量奖”。

  

21、谈及南京工业大学在他出任校长后取得的不凡业绩,欧阳平凯表情淡然,而在谈起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设想和打算时,欧阳平凯却微微有些激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是我和所有南工大人目前最大的任务。” 2008年12月30日,在江苏省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上,欧阳平凯当选为江苏省科协七届委员会主席。他在讲话中表示,将和各位副主席、全体委员一起,团结动员全省300多万科技工作者,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决策咨询,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为江苏的科学发展出大力、立新功。

  

22、作为我国“化工与生物技术”交叉领域重要的学科代表人之一,欧阳平凯对此次当选表示:“作为一名新主席,又是一名‘老科协’,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说,从2004年担任省科协副主席以来,亲身感受到科技群团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全省科协工作迎难而上,创新发展,在举办青年科学家年会、创设系列科技高端报告会、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兴农富民工程以及参与抗击冰雪灾害、支援汶川震后重建等方面,做得有声有色,社会影响大。

  

23、欧阳平凯说,江苏是经济大省、科技大省,科技和人才一直是支撑江苏发展的优势所在。现在,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接近50%。能不能将江苏的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科协组织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江苏科协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在全国一直处于第一方阵。任期内,他将和省科协同仁一道,和衷共济,凝心聚力,为圆满完成本届委员会绘就的工作蓝图而努力。

  

24、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对此,欧阳平凯说,江苏省科协将更加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全省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参与建设新江苏搭建平台,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并担负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力争为江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

  

二、易骅的个人履历

1、1993年,易骅进入《快乐大本营》,7年间从导演组组长成长为执行制片人,之后又被任命为大型活动中心副主任,操刀各种晚会、季播活动——包括“超女”的众多热门赛区活动……在一次机缘巧合,易骅遇到了深圳卫视的领导,经过一番沟通之后,发现双方的目标很契合。“在湖南卫视工作了18年之后,进入瓶颈期,对以后的道路开始迷惘。所以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就是看一看自己还能做什么。”就这样,易骅空降深圳卫视,摇身一变成为深圳卫视副总监,十五名跟她打拼多年的骨干追随而至,在电光火石之间便一举炮制出了一档名为《年代秀》的综艺节目,该节目收视率如今稳居同时段前三,深圳卫视的整体收视率更是在该团队的刺激下大幅度上升,从在收视榜原来20名左右徘徊到一度跃居进入到地方卫视10强的行列。

  

2、狮子座的易骅积极乐观,小时曾是业余体校的游泳队员,每天要进行2000米仰泳或蛙泳训练,也曾有过每天4000米跑步的训练。这段经历对易骅日后的人生一直产生积极影响,“每次觉得快要不行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再坚持一圈,再多坚持一圈。现在,我依然用这样的方法,拼一天再拼一天。《年代秀》五天录四场是体力活!”

  

3、在易骅的工作状态中,永远在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节目组为提高工作效率,经常一次录多期节目;为了确保节目效果,节目组不断修正策划方案,甚至录播前一天还提出新方案。锐意进取的易骅,非常理解观众的“喜新厌旧”,而如何避免“审美疲劳”不被观众“抛弃”,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她认为《年代秀》只能说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它是一档既需要沉淀,又需要不断自我颠覆和突破的节目,因此未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今年,易骅带着自己的团队勇敢开创了国内首档大型互动体验式科普节目《气象万千》,为打通深圳卫视920节目带做准备。而许久没有做选秀节目的她,为了进一步扩大深圳广电的市场影响力、树立优质品牌,今年下半年更是挑战了号称全球最难的顶级选秀模式,在2012年7月7日正式开播国内首档全人声音乐创意团队秀《The Sing-off清唱团》。

  

4、虽然加班是常态,但这并不意味易骅是个不懂生活的“拼命三娘”。事实上,她会忙里偷闲烹饪美食、酿制葡萄酒,甚至在熬夜工作到凌晨4点时,犒劳自己蒸上两只大闸蟹;她还会亲自为上幼儿园的女儿和她的朋友们举办新年Party,热情地帮朋友征婚;假日里,她会带一家老小去菜园劳动,体验不一样的家庭生活;她会记录下爷爷默默为孙女付出的点点滴滴;她还有“偏执”的浪漫情怀,龙年春节的一天,她喝下了“各种各样的酒”,使自己沉浸于微醺状态,并表示“这才是过年的态度。”她也不吝惜赞美,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手”。在网上看到“从上海到德国,4万元两个人一辆摩托的旅程”(《中国梦想秀》宣传片)短视频时,别人讨论的是“这种生活方式是否能做到”。她却犯了“职业病”,来了句,“节目的宣传片这样做,值得学习。”

  

5、易骅知道,做电视永远都会有压力,但这个压力不是来源于身体的疲劳,而是来自很多电视工作者都要面对的“创新和执行”。这一点,无论在湖南还是在深圳、无论在综艺节目还是科普节目或者其它任何类型的节目中都是一样的。当这样的“压力”袭来时,易骅总是会微笑面对,她坚持用情怀去打动她的观众——不论是哪种类型,她总会设法让节目回归人最本质的核心,用真诚的各类情感化解时间、空间和人群之间的距离,让节目成为人们感动、思考与交流的桥梁。这,同时也是她的态度。

  

6、“22岁那年的我走出校门,曾向神祈祷:让我拥有一份新鲜刺激的生活,要有变化有激情,要超出想象,要美妙无比。于是,神让我做了一个电视导演。感谢神的宠爱,我得到了期望的一切。”在深圳广电集团的梦想绽放,易骅带着她的团队在两年之内推出了三档电视节目,2012年试水科普节目和挑战全球最难的选秀节目……时间:2006年

  

7、易骅是个善于冷静思考和分析的人,每次接到新任务她总会先去分析它的可操作性然后再决定做或不做,该怎么做。而她的团队虽然才成了短短3年,却先后操作了大型直播晚会、音乐节目、竞技节目、互动直播节目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形式,并且从没出过大的问题。其中有些节目还开创了湖南卫视的先河。

  

8、06年的《快乐成双》是湖南卫视第一次连续7天直播一档娱乐节目。而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初,易骅也按惯例分析了它的可行性。“首先肯定直播是最直接、最好的互动方式,所以一定要直播。然后我考虑虽然没有团队做过,但是我们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9、就这样易骅和她的团队投入到了这场耗时7天的国庆大直播当中。当台里大部分的同事都享受悠闲的国庆长假的时候,易骅和她的团队却在紧张的忙碌着。直播、彩排、写文案……周而复始。没人有时间回家,他们就在会展旁的宾馆开了个房间,谁撑不住了就去洗个澡睡两个小时回来接着干。7天的直播结束了,除了沉甸甸的收视成绩,7天的直播在当时也开了湖南卫视的先河。把没人做过的事情变成现实,这是易骅和她的团队经常要接受的一项重大挑战。时间:2009年

  

10、或许是由于经常操作各种不同类型的节目,易骅称她的团队是创意不断的团队。无论是晚会的小环节还是《名声大震》的节目,他们都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并勇于实践某些新内容、新资源、新设计……09年易骅终于要将她早在两年前就想做的魔术节目《金牌魔术团》搬上湖南卫视的荧屏,并签下了时下人气最火的魔术师刘谦担任该节目的“魔法院长”。这当中,“湖南卫视”这块金牌优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易骅团队对节目的大举创新、对魔术产业的积极影响。

  

11、易骅说:“刘谦与汪涵等许多湖南电视人私交甚好,不过他更看重的是节目的创意,以及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和构想。”由金牌魔术团衍生出“魔幻舞台剧”全国巡演,就是导演组勇于实践的一大奇妙构想,而这也恰恰坚定了刘谦加盟湖南卫视的决心。推进,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12、魔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喜欢魔术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够接受魔术大师指导并登台表演的人,却少之又少,《金牌魔术团》就是为他们创造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将魔术这种高起点、高技巧的表演,与平民爱好者拉近距离,在满足参与者热情和观众好奇的同时,打造了一个顶级魔术大师与平民交流、切磋的平台。其中,“魔幻天团”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

  

13、易骅一直强调要把电视当作一件特别好玩的事儿来做,这样你才能沉醉于自己的每一次进步和提升、才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做电视的付出和汇报往往并不成正比,没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热情,你会很容易被不满、不平衡、利益得失这些东西挡住了眼睛,这样也做不好这份工作。认识易骅的人都知道她是个乐观坚强的人,因此在湖南卫视两次罕见的落泪她至今记忆深刻。一次是06年国庆节,易骅接到临时任务要做一场连续7天的直播节目,整个团队全速运转,连吃饭的时间都少得可怜。直播第五天恰好是组里两个人的生日。易骅让制片主任去买了最好的哈根达斯蛋糕,全组人一起过了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生日,但几乎所有人,都落下了眼泪。

  

14、还有一次是制片人会议上,易骅说起自己之前被否掉的节目被其他频道做了出来,并且大获成功,说不出是委屈还是气愤,不知怎么着,眼泪就掉了下来。害得周围的同事一个个悄悄发短信劝解。“现在想起来真有点丢人,当时就那么一下子没忍住”。然而透过这些眼泪,我们看到的是易骅和她的团队敬业的态度和执着的精神。

  

三、陶闯的人物履历

父亲陶本藻是大学教授,母亲方惠英是建筑工程师。陶闯在北美生活15年之后,

  

作为PPTV网络电视(PPLIVE聚力传媒)掌门人,陶闯领导创建了‘一云多端’的网络电视PPTV,PPTV拥有用户近3亿,移动端APP下载量达2亿。2011年陶闯引入孙正义的日本软银集团2.5亿美金,创造了全球互联网视频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记录。2013年引入苏宁和联想弘毅的联合战略投资4.2亿美元,引领PPTV进入家庭互联网。

  

2001年陶闯在加拿大创办GeoTango公司,推出GlobeView互联网三维地图系统,比Google Earth早三年。2005年公司被微软收购,成为微软并购史上第一位华人企业家。曾被誉为‘微软地图之父’,陶闯创建了微软互联网地图部,推出了包括街景,倾斜航空照片和自动三维城市模型等多项创新产品,成为微软在线业务的主打品牌。

  

陶闯是国际地图界权威专家。32岁即成为终身教授,33岁被授予加拿大国家首席研究教授。陶闯发表论文200多篇,拥有多项技术发明,获得二十多项国际大奖。陶闯曾任联合国顾问,担任多个国际协会理事,和兼任国内外五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陶闯已被载入了“加拿大国家名人录”。陶闯荣获2011年中国企业家杂志21世纪未来之星,安永2011企业家大奖,和被称为中国营销界奥斯卡奖的南都2013中国十大营销人物大奖。

  

2007年创办加拿大约克大学‘陶氏’工程奖学金。2012年成立天使创投基金,专注移动互联网和LBS地理信息产业投资。中学时就读于湖北武汉的华师一附中,历任学生干部。 1986年进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学习地理信息与遥感专业。1990年获学士,1993年获年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其研究成果获得科技部重大项目一等奖,是全校最年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独立获得者,全校十佳青年研究者评选第一。

  

1995年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仅用两年半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这亦创下了该校史上的记录。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参与了世界最早的移动街景测图系统的研发。此研究成果获得七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SPIE的尼康青年大奖,美国遥感届ASPRS权威的Talbert Abrams Grand Prize头奖,四年一次的ISPRS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最优青年论文奖,和洛克希德青年图像处理奖等。

  

1997年陶闯加入了加拿大阿尔伯特技术投资部负责高技术项目投资,这是加拿大政府创办的投资孵化机构。这段工作的经历给他后期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陶闯博士是地理信息学领域的世界权威专家,发表了200多篇技术论文,拥有多项技术专利。曾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的执行董事;全球华裔地理专家国际协会主席;国际摄影测量遥感协会传感器网络组主席;美国数字摄影测量专业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城市区域信息系统协会理事;加拿大遥感制图专家认证会专家;国际六个学术期刊的编委理事。现任海内外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1998年,陶闯入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任教。2000年32岁陶闯取得了终身教授的职位。2001年,陶博士荣膺加拿大国家首席研究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 Professor),这是加拿大学术界最高头衔。他加盟多伦多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创立了北美地理信息学领域最大的研发机构:空间通讯与信息实验室GeoICT。陶博士于2003年被加拿大总理授予‘科研与企业技术合作’国家最高奖,成为加拿大高技术创新的杰出代表。知卓资本与网络(集团)由陶闯博士创立。知卓是一家新型互联网时代的‘投+创’科技资本公司,将实体创业与资本运营紧密结合,知卓采用独创的集投资(Investment),孵化(Incubation)和实体创新(Innovation)为一体的网络化(network)发展模式(N+3i),汇聚拥有多年互联网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资深团队,旨在借力资本和资源网络,打造具有在产业价值链上有爆发力和竞争力,同时能创造社会价值的互联网企业生态群。

  

知卓资本采用‘一体两翼’投资策略:一体投资面向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早期企业,以天使VC基金为核心,主要关注智能物联网IOT,空间位置信息服务LBS,大健康Health,生活消费(电商)Life,和互联网金融Fintech。二翼为两大产业方向:智能物联网和空间位置服务。

  

知卓资本的投资阶段覆盖了天使投资、VC/PE投资、新三板基金、海内并购基金和特殊机遇投资。管理基金包括天使,新三板,并购基金,海外美元基金和特种机会基金。

加盟工作履历(加盟工作履历模板)


复制成功